什么是压缩机的镀铜现象?有什么危害?...[详细]
如何防止制冷压缩机的"镀铜现象"
液 击液态制冷剂或润滑油随气体吸入压缩...[详细]
制冷压缩机液击全过程详解!
本文所指的备件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备件...[详细]
德国人严谨的备件管理方式
论坛供应求购知道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交流 » 技术前瞻 » 正文

推荐-力学大师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0  浏览次数:711
核心提示: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每个人的认识不尽一样,是教育界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我讲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所熟悉的一
 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每个人的认识不尽一样,是教育界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我讲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所熟悉的一些人的经验。

 

一、不要死记硬背

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指学习的时候要思考相关的问题,不边学习边思索,会什么也学不到。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书法、画和诗“三绝”的著名学者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官时,发现一个十五岁左右的贫穷青年,天资很好,过目不忘,很多东西念过一、两遍,就可以准确背诵出来。可是郑板桥提个相关的问题,这个青年人支支吾吾地回答不清楚。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青年更是答不上来。他发现这个青年人完全是在靠记忆进行学习。郑板桥就给他讲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思考,不能靠背诵,不然是不会有出息的。

后来这个青年人完全放弃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念书方法,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在乾隆中叶,考上了状元。这个故事说明,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这样,一辈子才会不断进步,永远向上。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考题都是有范围的,而且还有温书的重点,这实际上就是让你去背,鼓励学生去背书。小学毕业考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考的成绩能拿到多少分,就能进重点中学,在这个分数线以下就只能进一般的中学。大家为争取进重点中学,只好死背,中、小学生都是靠背书过日子。这些背下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说一点用处也没有!

在你们这些大学生中,有很多是高分考进大学的。可是进校以后,我们发现其中不少人是高分低能。在中学时靠背书过日子,大学的书太厚了,背不下来了,他的学习必然感到很困难,觉得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我听说很多大学里都有那么一批学生神经衰弱,睡不着觉。这就是上大学后,仍然采取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后果。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我小时候也很能背书,我背过很多老书。孔老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我背过不知多少遍,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去好好想一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进入高中后,可头痛了。特别是数学,歪歪扭扭没法子背。因此,我的数学成绩很差。至于物理,背下来也没用,因为背下来后,做习题还是不会做。

有人教我一个办法,说中学物理很容易,一共十三个公式,每个公式有三个变量,两个已知数,求第三个未知数,不是乘就是除,没有别的。但我还是没弄懂,因为我往往搞不清楚该哪个乘,哪个除。后来我发现,这是在用另一种办法死记硬背,把公式背熟后照套。所以背书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

我改造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从进入大学后开始的。我考进清华大学以后,发现教科书确实太厚了,而且当时所有的教科书都是外文的,我的外文不行,想背也背不下来。没办法,我就只好想办法弄懂它。

开始的确很吃力,非常累,很多地方不懂。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学起来很困难。当时,吴有训老师(解放后当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教我们的普通物理课,他讲课很有意思,从来不拿讲义在那儿念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不断地跟着他在课堂上思考问题。

例如,他讲什么是质量?他先讲质量这个概念,从前人们怎么认识,后来怎么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质量这个概念?再进一步讲人们如何根据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质量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在概念上有了飞跃,以后就有了牛顿三定律等等。最后,再讲现在质量怎么量,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怎样一个地位,量的时候用什么单位等等。一堂课讲下来,从头到尾,清清楚楚。

他讲的这些,教科书上都没有,教科书上有个定义,但定义他却讲得很少。他给他的课指定了三、四本书,讲完以后,他叫你去看哪本书,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这一段看这一本,那一段又看那一本,都让你自己去看。还有很多东西,他根本不讲,要你自己去看,照样纳入考试范围。

我开始很不习惯,但后来我慢慢习惯了,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听到的讲课中最精彩的一门课,他对我学会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大学的普通物理课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我还记得非常清楚,一点也不混乱。

二、怎样记好笔记

我常见到不少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刚考进大学的新同学,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记笔记,教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他也写什么,一堂课下来笔记记得很多,人也很累。我还发现这些学生的笔记,下课后一般都无法进一步整理。他们中间虽然不少人很用功,但学习效果往往很差,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光忙着记笔记去了,没有注意听讲,没有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弄懂问题。他们的学习方法,就叫做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

我刚上大学也这样干过,效果很不好。后来,我向一位学得好的同学请教,那位同学说,你上课不要光忙着记笔记,要坐在那里仔细地听,教师问什么问题,你就动什么脑筋,真正听懂了,你就记,如果没听懂,你就不要忙着记。我照这个同学讲的办法去试了一试,开头还好,后来觉得还是不行。

我又再去问这位同学记笔记还有什么决窍?他说还有一条,下课时你不要跟一般同学一样,站起身来就跑了。下课后,你要坐在座位上好好地想一想,这堂课教师讲了些什么问题?它有几层意思?每层意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静静地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可以巩固你一堂课听的内容。当然,这样还不够,每天晚上,你还要根据课堂上听到的和下课后想到的,写出一个摘要来,大概一堂课不超过一页吧。这一步很重要。以后,我就照他讲的去做,确实效果不错。

我有个同学叫林家翘,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课堂笔记除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写出一个摘要外,每个月他还要重新再整理一次,把其中的废话全删掉,把所有的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出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每学期结束复习时,一门课的笔记经过综合整理后,只有薄薄的一本,大概十八页左右吧。

一个学期所学习的知识,就完全消化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了,他温书就看这个,边看、边回忆、边思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这种记笔记的方法,就是要把教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不断消化,不断地加深理解。林家翘分三个阶段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化的过程。我只分了两个阶段,我现在很后悔,我要早分三个阶段,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三、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

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的东西,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通过去学校进修、要听教师讲课,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学习不能光依靠教师,当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嚼过、消化后的东西喂给你。一个人在大学的三、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尤其是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有人统计过,我们上大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两千八百多种,人类的知识面大概要用三十年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而现在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仅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三十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倍。

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可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光靠卖你的那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懂了。再卖三年,你懂得的只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毕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

首先就一个人在中学时,必须要教师帮忙,教师管着你,你才能学。但好的中学教师,也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差的中学教师,只会教你背书,指出这门课有多少重点题目,标准答案是什么等等,只要你照他讲的背下来应付考试,或者进行题海战术。进了大学以后,再这样就不行了,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自学的能力。

现在,有许多中学、大学都在进行教改试验。比如,我上课时,有些课的章节,我就不讲,让学生自己看,可是一样要考试。总之,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实践早已证明,大学生通过自学,不但能学得好,而且能学得快,对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知识,他们总是认为,不教是不会的,不背是不懂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

去年,我在上海工业大学做了个试验,在机械系上物理课时,我跟教师商量好了,从全班六十个学生中,抽出十二个人来,其中六个人是全班功课最好的,还有六个是差的。我让这十二个人都不听课,只把讲义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学,只参加做实验。自学以后,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小考、大考。第一次考试时,这十二个人都考得很不好。

分析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掌握好自学的方法。我把这十二个学生找来,和他们一起分析了失败原因,又鼓励他们一番。为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我又找一个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教他们怎样自学,如怎样整理每个章节的框架,怎样弄懂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怎么运用学到的知识等等。这样反复讲好几次,这几个学生都慢慢会自学了。到学年考试时,这十二个人都成了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文汇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一大发明。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发明,因为很多人早已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大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学好的。

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不懂的问题,你先拿个练习本把它记下来,一条一条地记。有时你会发现,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问题,等你自学到第三章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你就把这个原来不懂的问题从练习本上划掉。当然,还有些不懂的问题,你也可以找机会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

一学年完后,你会发现原来记了很多不懂的东西,后来又懂了。如果还剩下几条不懂的问题,你可以另用一个练习本重新把它记下来,以后再说。你在一年级有些不懂的问题,也许到二年级就解决了,你就再把它划掉。人一辈子的学习,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不是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下来的东西,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四、研究生会要看论文

那么,到了研究生怎么办呢?研究生和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呢?大学生学的每门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七、八年以前的知识,因为最新的知识,先要经过科研人员或者教师的消化,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条件成熟了,再经过理论化、系统化,编写成教材,有时还要在某些大学课堂里试讲几遍,再补充、完善、重新改写,报上级审批,才成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还要联系出版社,要送到工厂排印,这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而研究生学的是正在发展中的东西,还没有人消化过,其中不少问题还没有定论,还在争论。这种正在发展中的东西,都是以发表在各种学术杂志上的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生就要会从这些论文里吸取你所需要的材料。如果你不会看科学论文,还是只会看教材的话,你就接受不到最新的知识。

第一段是论文的摘要。包括作者做了哪些方面主要的工作,得到了什么成就。一般我看论文,就先要看这个摘要。看完摘要,这篇论文有多大的份量,我就清楚了,因我有较多的经验,就可以决定往不往下看了。而你们光看这个还不够,还得往下看。

下面接着是引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这个问题是从哪儿提出来的?是从生产过程中提出来的,还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讲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第二,要讲这个问题以前已经有多少人干过了、处理过了,他们取得了什么结果,达到了什么水平。总之,对前人在这个问题的的重要贡献都得提,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哪儿,也应该写在文献参考里。第三,要指出作者自己是在什么样的不同观点下面,重新处理这个问题的,自己的观点跟前人不同在那儿,这句话一定要有。或者是用讨论的口气提出,前人有的观点我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以及用这个新观点如何处理问题,这是文章的主要目的。有时还得提一句,我得到了什么结果。这样一个引论,最长两页,短则一页,很精炼,而且很重要。你看完引论后,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第二段,是搞实验的,就要讲一下实验的安排,包括实验仪器的安装和布置等等;是讲理论的,就要讲一下处理这个问题前所用的数学方法和它的程式,指出在什么条件下,使这个问题量化了。

第三段,做实验的要讲整个实验分几个步骤,分多少份,每份又是怎样分配的等等。搞理论的应该说明白,我这个方程是用什么方法求解的。假如这个方法是从前没有人用过的,你就详细写出来,假如已经有人用过了,你就说一句,自己用的是某某人处理某某问题的方法。

再下面一段,就是你的实验结果,要有图有表。理论计算的结果,也要有图有表。

紧接下面一段是结论,讲清这项研究工作有什么结论。

最后一段是感谢。感谢什么呢?谁给你出的题目?是老师出的,还是你自己找的?谁帮助过你?在哪个问题上帮助过你?研究过程中你跟谁讨论过?讨论时哪个人提出了新的想法,我用上了,都要说明白。我用的仪器是从哪儿借的,你也得写明白。最后,可能这个研究工作是要某一方面的资助下进行的,也得说明。现在我们有不少人的论文对感谢这部分不重视,换句话就是侵吞了人家的成果。

例如,有的人不提自己的研究题目是谁帮助确定的,他们应该知道,题目并不是很容易出的,很多人是没有题目的,能出题目的人一定是高水平的。他能看见问题在哪儿,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创造。尤其是对自己的导师非提不行。可是,现在很多文章不提自己的指导教师,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题目,这就是侵吞人家成果的行为。

我们知道了论文的一般写法和结构,那么,你怎样去看论文呢?我是一般只看摘要。摘要看完了,如果我发现这里面有新见解,或者这个题目是没有见到过的,我就再看引论,因为引论告诉了这个问题是哪儿来的,过去研究的过程怎样,看后对这个问题大体上就有个轮廓了,最后再看一下结论就行了。我看文章就这么看。

当然,假如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那我当然要再看看这个方程式是什么,仪器怎样安排。至于这个方程式是怎样求解的,只要它不是新方法,我绝对不看,何必再费这个功夫呢?我们要懂得,在学习上应该节省自己的时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一般只要看摘要就够了。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一看摘要,这里没有太大、太多的东西,就算了,以便节省时间。但是如果他提出了关键性问题,并且解决了,那我得再看引论、结论。

正因为多数新的知识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作为一个研究生,就一定要学会看论文的本领。有的论文写得又臭又长,看起来很费劲。那么,怎么看论文呢?怎么提高看论文的效率呢?我的研究主要就是看论文,通过看论文,不继改造、充实我自己的知识结构。我觉得要学会看论文,就必须知道论文是怎么写的,怎么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一篇完整的论文,都包括这样几部分:

假如看完引论、结论,我觉得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就再看里面的东西,看看那个图是什么样的、曲线是怎样的等等。总之,看文章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衡量。有导师时,导师会告诉你,哪篇文章应该精读,哪篇文章应该略读,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能一天看一篇文章,就算不错了,一年可看三百多篇文章,这样坚持一辈子那可不得了,那有多少知识到你这儿来?这是你积累知识的过程,引导你往前走的过程。象这样学习的人,他绝不会知识老化。

五、博士研究生要有满脑子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些什么不同呢?在培养目标上,二者有何区别呢?

我们知道,硕士生一般是跟导师做同一个研究课题,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看文献、搞研究。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他不用自己找研究题目。而作为博士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博士生的导师只告诉你一个大的研究范围,你大概做哪一方面的问题,或者再给你略微讲一下,历史上这个问题在哪儿出现的,现在哪几个人正在做。下面就是你自己去找文献来看,边看边思考,你会发现每看一篇文章,就有不少问题。这样看上半年或一年的文献后,你就会知道这个学问当前发展的情况了。

你再根据自己的选题,整理出一批问题的目录。在国外,博士生就是拿这个目录去找导师,说我现在有这么多问题,我想做哪一个或哪几个,请导师指导。导师会估计你的能力、在学校现有设备可能的条件下,帮助你挑一个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问题。因为往往在你提的一大堆题目中,有很多是不重要的,导师会跟你说明白,哪些题目不重要,为什么不重要;哪些题目虽然重要,可是你没有条件做出来。最后会帮助你确定其中的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既有一定的重要性,你也能够做好。所以,博士生的研究题材目是你自己找的,不是导师给的,导师只在你的选题里面挑,挑你力所能及的。

林家翘在《科学探索》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他说,现在有的中国留学生来美国以后,往往不善于自己提问题,因为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凡是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凡是书上讲的都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这种人一般是没有科研题目的。

林家翘还举例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来了个中国留学生,他的博士预备考试通过了,而且是全班成绩最好的,在全系三十五人里考了个第一名。他考完以后很高兴,在家里等着导师来找他。可是,导师两个月没找他,他憋不住了,就去找导师,说他现在想写论文了,请导师给他出个题目,导师问他有什么题目,有没有想做的题目。他说一时想不出来,导师就让他回去好好想。他回去想了两个星期,还是没想出什么好题目。他又去找导师,对导师说,你还是给个题目,你给个题目很容易,我实在想不出什么题目。导师说,你回国去吧,你没有题目需要进行科研。所以,我可以给硕士生找个题目,可是对博士生,就不能给他题目,而要训练他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使他能不断的成长。

什么叫成长?自己有很多东西是不会的,而要对这些问题进攻,弄懂它,这就是科研,这就是成长。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的博士生是没有用的。我们还看见不少这样的博士生,他们在国外拿了个博士头衔,回来以后就没有题目了。几年不做还可以,五年、十年以后,知识就老化了。可是,另外也有一些人,他们一直不断地在做新的题目,象华罗庚教授一直做到死,因为他心里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急着要解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我们培养博士生的目标,就是要让他在所从事的科技领域里,要有满脑子的问题。这样,他离开导师以后,就可以带领一批人去工作,这就叫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懂得自学书本,一个是懂得自学文章,一个是能寻找问题。而硕士生跟博士生的主要区别是,博士生应该有满脑子的问题,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 技术交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交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合作 | 积分换礼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