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表是必不可少的监视设备,化工仪...[详细]
化工仪表防腐知识
制冷压缩机是整个制冷系统的心脏,是制...[详细]
常见制冷压缩机故障及原因!
原化工部九大院原化工部共有九个设计院...[详细]
中国化工设计院名单汇总!
论坛供应求购知道招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转载】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走势及未来大势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3  浏览次数:337
核心提示:看内外经济,须置于一个大背景下看内外经济,须置于一个大背景下审视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判断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大势,必须置于一
 看内外经济,须置于一个大背景下
看内外经济,须置于一个大背景下

审视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判断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大势,必须置于一个大背景之下,这便是国际关系变局,变局的基本态势是,冷战去而又回,“新冷战”在降临。如若不置于这个背景下,就很难把握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及其演进态势,也就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这一背景归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范畴,然而单就国际关系来看,这个变局的降临尚不足百年。实际上从上一轮冷战结束到这一轮冷战开启,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年时间。上一轮冷战是在1989-1991年结束的,以东欧倒戈和苏联解体为标志。若将2022年2月俄乌战争作为新冷战降临的标志性事件,则两场冷战之间也只有区区三十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实际上,新冷战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预热”期,和任何事物发展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迄今有五个重要的时点:第一个时点是2012年,标志性事件是普京再次当选俄联邦总统;第二个时点是2014年,标志性事件是乌克兰弃俄倒向欧洲,以及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第三个时点是2018年,标志性事件是中美贸易战,三个回合的贸易战导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中美博弈取代俄美及俄欧博弈,成为国际关系变局的主线;第四个时点是2020年,标志性事件是新冠疫情爆发,加剧了中美关系的恶化;第五个时点是2022年,标志性事件是俄乌战争。上述系列事件的接踵而至,颠覆了此前东西方尤其是中美、中欧之间良好的双边与多边关系,开启了中美两个大国引领的“新冷战”。

“新冷战”的主线是中美战略博弈。美国防范与打压中国的战略措施不断。仅针对我国产业,迄今公开宣布并不断加码的打压举措不少于三,分别为“小院高墙”“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主旨是“去中国化”。所谓“小院高墙”,是指给美国高科技产业筑起一堵高墙(篱笆),防范中国获取相关科技,以便在最大限度维护美国产业链稳定的前提下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这个措施的建议最初由“新美国智库”专家提出,以2022年9月1日启动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为标志正式实施;所谓“近岸外包”,就是鼓励美国企业将供应链布局于邻近国家,主要是墨西哥和加拿大。所谓“友岸外包”,就是鼓励美企将其供应链布局于友好国家,主要是与美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

面对美国打压,中国积极应对,迄今提出并在推进的战略措施不少于三招,分别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扩大与上合、金砖国家的战略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上述中美战略博弈,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与经济重构,重构涉及到经济运行的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段。

短期内,也就是近几年内,是微观层面的供应链重构。美国引领针对中国企业的“断链”行动亦步亦趋。先是实体清单(所谓黑名单)常规化,不断将中国科技型企业和机构列入黑名单。2018年3月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100多家中国企业被列入黑名单,所列行业涵盖了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等在内的所有14大类高新技术行业。继而从制裁企业到“盯人”和“断脑”。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所有在半导体等行业中国企业任职的美国人(包括美籍和绿卡持有者),必须申请美国政府许可;从特朗普后期开始,美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便盯牢华裔科技人员,迫使他们切断与中国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最近的动向是,2023年11月30日,美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审议通过一项法案,取消了香港在美贸易代表处的外交豁免权。香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此举标志着美方将香港作为大陆普通城市对待的开始,带有“封窗”意向。

中期内,也就是未来三五年内,是国际产业链重构,作用于世界经济运行的中观层面,也就是产业层面。主旨是构建“去中国化”的国际产业链。2021年5月,美国组建半导体联盟;2023年1月,美日荷签署对华高端芯片制造设备限制协议;2023年3月31日,日本宣布限制对华先进半导体设备出口;2023年5月7日,美国宣布“印太经济框架”(IPEE),十四国就供应链协调达成一致,旨在排除中国另组供应链群;2024年1月,荷兰政府宣布撤销ASML两款对华光刻机出口许可。

长期内,也就是未来五到十年内,无疑是全球化的分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是基于4G之前的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5G之后的技术,改变了互联网的性质,将一个主要以信息传递为主的网络变成了万物互联网,由此颠覆了传统国家安全风险的内涵和外延,这必然将引起互联网的分群,而随着互联网的分群,全球化也会分群。

必须看到,随着上述三个层面、三个时段重构的展开,世界经济运行的环境正在趋于恶化,其中,中国受影响最大。分析当前经济走势,进而预期未来大势,必须置于这个大背景下。

世界经济:走势与大势

关于世界经济,过往两年经济界的“衰退轮”不绝于耳:“欧洲正在走向衰退”“美国也离衰退不远了”等预期不断。事后来看,这些预期都失算了。实际上进入2024年以来,舆论风向突然变了,认为短期内世界经济将会发生衰退的说法骤然减少!

何以失算?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界缺理论,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一)预期世界经济:一个理论视野与两个简化方法
根据近年的现实去看,过去那种认为当衰退在一个国家出现就会迅速蔓延至全球的理论显然是过时的。近年兴起的空间经济学,则开辟了一个新的审视世界经济的理论视野。

何为空间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关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分布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要义是,产业与宽泛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并非均匀分布的,而呈核心—外围分布态势,经济活动密集的地区为核心,其余地区为外围,世界经济抑或一国经济,均由核心主宰。

从空间经济学视野看,目前,世界经济由“三大”主宰,“两小”助力。其中,“三大”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核心区域,分别为北美(美加墨自贸区)、东亚(中日韩)和西欧(欧盟+英国、瑞士),其加总的GDP占全球的七成以上,加总的研发与创新产出占比99%左右,是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全球核心(core)。“两小”即两个小的区域新核心,分别为东盟(10国)和南亚的印度,这两块近年颇得中美鱼蚌相争之利,增长强劲(见图1)。


2022年,全球经济总量(GDP)分布大体如下:“三大”占世界经济(GDP)的71.2%,“两小”各占3.4%,加总占比6.8%。这样“三大+两小”经济总量占全球的78%(见图2)。


从空间经济学视野看,在一个资本要素和产品充分流动的世界,当部分地区遭受内部或外部冲击,某些产业扩张受到约束时,这些产业便会迁往别的区域,主要是别的核心,强化那里的经济活动,此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当欧洲经济遭受战争推高能源价格导致的通胀折磨时,部分高能耗企业会自发转移至东南亚、印度和北美等地,在减轻欧洲能源压力的同时,保障了下游欧洲企业的供应链。与此同时,给移入的经济体注入新的动能,而此类经济的稳定增长乃至加速,则对欧洲经济产生正的外溢效应。由此,总体的世界经济便不会发生衰退。这和以往的情形明显不同,以往一旦一个核心地区衰退,就会迅速外溢,引起世界经济衰退。

基于这一理论视野,预期世界经济还须借助两个简化的方法:一个是盯牢核心中的核心,其中,“三大”中的核心分别为美国、欧盟、中国,“两小”中的核心分别为东盟三强(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和印度;另一个是,须从过往看当
下,并综合过往与当下去预期未来。

过往两年,尽管全球各种冲突不断,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世界经济整体上依然在增长,三大全球核心都在不同程度地持续增长,“核心中的核心”经济体表现都不错。

美国经济2023年增长了2.6%,而2024年初的表现更是超预期的;俄乌战争并未导致欧元区和整个欧盟经济的衰退,2023年,欧元区的经济仍增长了0.5%;脱欧后的英国经济也未像经济界预期的那样陷入衰退,仍保持了微弱增长,2023年增长0.5%。东亚核心中最大的中国经济,2023年仍强劲增长了5.2%,日本经济增速1.9%,韩国经济也在增长。2023年,“两小”的印度经济以7.7%的增速领跑亚洲,东盟十国影响力三强之印尼(5.05%)、新加坡(1.2%)和越南(5.05%)经济,都有不俗的表现。

(二)世界经济:从过往看当下
从过往经验与当下态势判断,短期也就是未来半年到一年内,世界经济将会减速,但不至于衰退。左右世界经济三大全球核心的四个经济体中,中美是关键,欧日“老常态”(超低速增长、零左右徘徊)。

目前,美国经济关键指标稳定,货币政策有效。看美国经济主要须看消费和服务业状况。最终消费占美GDP的82%,服务业就业和产出占比双超80%。看美国经济走势主要盯牢三个关键数据即可,分别为就业与收入、消费者信心,以及服务业PMI。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2月,美国失业率虽有所上升(由此前3.7%升到3.9%),但也属于过去25年的低位。美联储认为,如果失业率在4%以下,经济就是过热的,存在通胀压力。同时,2024年1月以来,美国劳动工资增长率接近6%,高于3%左右的通胀率,2月消费者信心维持在76.9,一般认为50以上就是扩张。可以看出,当前美国消费者信心仍处在高位。美国经济最大的利好是接近“软着陆”,通胀大幅度下降,加息告一段落,这意味着下一步货币政策操作余地较大。

预期欧元区经济主要须看通胀和就业。目前,欧元区的高通胀已经过去,2024年2月是2.6%,消费者信心也在不断回升。2024年1-2月,失业率降到6.4%左右,为历史最低。像欧元区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失业率向来比较高,降到目前这个水平,意味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需求稳定,因而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同时,过往一年欧元区油气价格也已回归俄乌战前的低位,摆脱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这也是一大利好。

综上,目前世界经济的动力态势,是中美继续增长,日本似有起色,欧盟经济零左右徘徊,因此从短期来看,世界经济还会增长,衰退概率很小。

(二)世界经济:从过往、当下看未来

立足于过往与当下去看未来,世界经济短期或将减速。基本的原因在于三大经济体各有麻烦。

 

美国三个麻烦仍需时间去化解:一个是商业银行的慢性危机。2023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以来,每个月都有上百家小银行发生兑付危机。由于当前是高利率时期,银行银根收紧,原来低利率放的贷款都有亏损。因此,金融界期盼美联储早点降息,但目前美联储尚在观望。另一个是利率高位而加息纠结。鲍威尔称年内将有三次降息,但目前通胀仍时有反弹,美联储仍在观望,这增加了产业界的犹豫不决,进而影响投资。第三个是政府债。2023年,美国国债预算赤字为1.695万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了23%,这主要是由加息推高利息所致。至于美国之外的另外两大经济体欧盟和中国,也各有各的麻烦,欧洲的麻烦是制造业不振,综合PMI持续走低。中国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民间投资信心尚待恢复。

 

总的来看,世界经济短期内会减速,中长期内呈低速,基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外加中美脱钩的负面影响。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增长引擎,如若不能携手合作,世界经济就很难有2018年之前那几十年的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走势与大势

(一)中国经济:短期走势

看中国经济,须基于三个视点的综合:一是需求视点,二是制度视点,三是先行数据视点。

 

从需求视点看,必须给予“三驾马车”同等的关注,因为我国需求一边的结构是,投资和出口占比远高于一般大国,最终需求占GDP的比重偏低(仅为53%)。反映“三驾马车”发力状态的最新数据显示,“两驾”(投资、进出口)持续走低,“一驾”(消费)不稳。2024年1-2月,代表消费的社零总额增长5.5%,高于去年同期(3.5%),但3月又降到3.1%,远低于去年同期(10.6%)。“一驾”(投资)微弱复苏,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也低于去年同期(5.1%)。第“三驾”(进出口)按照人民币核算似有所反弹,但按照美元统计则在收缩。3月份出口收缩7.5%,进口收缩1.9%。

 

 

总体看,需求一边动力依然偏弱。

图345

从制度视点去看,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其中民企与外资企业产出占GDP的大头,也是最有活力的成分,因此这两块的投资表现是总体经济的风向标。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其中国有投资增长6.4%,但非国有下降了0.4%,港澳台投资企业减少2.7%,外商投资企业减少0.6%。最近的数据是,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5%,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最快(7.8%),民间投资增幅最小(0.5%),港澳台企业投资虽有增长(7.1%),但外商投资持续收缩,2月份减少14.1%,3月份减少10.1%。

 

从先行数据来看,可盯牢两个PMI和两个价格指数。两个PMI分别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两个价格指数分别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下降之后略有反弹,3月份突破50枯荣线;非制造业主要是服务业PMI也在恢复,今年2月是51.4%,3月份为53%,但仍低于去年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无论环比还是同比都有所上升。生产者价格指数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2月下降了2.7%,相比1月-2.5%降幅扩大。环比保持-0.2%不变。可以看出企业预期普遍较低,较为谨慎。

 

基本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目前虽然在复苏,但是下行压力较大,总体上仍然面临通缩的可能。


综上所述,基本估计是,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大概率会接近去年。基本的原因在于,经济遭遇系列“顶头风”:一是国际变局,贸易伙伴调整,外贸增长不稳定。二是内需不振,“三驾马车”乏力。其中消费问题较多,消费意愿最强的那些人群收入不足,青年失业率较高,招聘平台大数据研究院2023年11月的数据显示,2023年应届生有58.18%未拿到offer,大于已拿到offer的41.82%,同时,2024年,各类企业招聘意愿大幅度降低。投资问题也不少,最有投资活力的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同时财政不足也导致地方政府投资降低。三是一度迅速扩张的产业遭遇瓶颈。近两年爆发点在衰减,电动汽车市场趋于饱和,面临国际反倾销威胁。四是各种潜在的债务危机,从房地产、理财到地方债等。此外,还必须看到,2024年增长的基数远高于2023年,2023年基于2022年增长3%的基数,2024年则基于上年增长5.2%的基数。

 

尽管面临诸多麻烦,但中国经济总体上还会增长,2024年实际增速大概率会落在4%-5%的区间。

 

(二)中国经济:中期态势

对于中国经济中期增长的基本判断是保持中低速,即3%-5%区间的增速。何以中低速?有浅层的原因也有深层的原因。

 

浅层的原因不少于三:一是减速的惯性作用,经济减速已呈某种常态;二是潜在增长率下行;三是内需不足,累积的收入分化严重,而实现“共富”尚需时间。

 

深层的原因,在于支撑以往高增长的“三重红利”在减弱:第一重是改革红利,改革进入深水期,遭遇多重不确定性阻遏;第二重是经济全球化红利,经济全球化遭遇“新冷战”狙击,美西方联手围堵,断供、断链、断脑等,恶化我国对外开放环境;第三重是“人口红利”,遭遇计生后遗症冲击。出生率下降与老龄化日趋严重。此外,还有三个刚性支出在挤压消费,分别为国防支出、维稳支出和针对“一带一路”伙伴的援助性支出。

(三)中国经济:长期大势

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大势,基本判断是谨慎乐观。何以乐观?因为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有三个潜在优势。

 

第一个是大经济体优势。即人多、市场大,消费者选择多样性的范围大,企业可兼顾需求一边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和供给一边的规模经济。同时,国内市场回旋空间较大,有望构建较长的产业链。新贸易理论中有个国内市场效应说,是指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原因是,国内市场若很大,做大一个产业的单位成本就很低,就可以据此占领世界市场。近年我国电动汽车制造与出口暴增,就是对这种理论最好的一个注解。

 

第二个是经济增长阶段优势。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起飞、向技术成熟过度、大众高消费5个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以前仅供少数富人享用的耐用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标志性消费事件是私家小轿车的普及。我在2007年就曾发文,认为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就开始进入这个阶段,代表大众高消费的三拨浪潮相继涌动:第一波是以小轿车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第二波是以旅游为代表的闲暇消费浪潮的迭起;第三拨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目前这三波浪潮在叠加推进。其中第三波即高等教育的普及最有意义,因为这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加速形成,后者为可持续增长和创新驱动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第三个是增长动力转换优势。即由以前的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改革开放早期主要靠劳动要素驱动,后来靠资本要素驱动,目前已开始转向创新驱动,而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给我国产业和整个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三大优势,当是中国经济接下去发展的希望所在。但何以需要谨慎?因为上述潜在优势变现是有前提条件的,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是前述正在消失的三重红利的延展和再造。


来源:浙江经济、之江开讲

免责-3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合作 | 积分换礼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